首页 > 资讯动态 > 详细内容

大数据告诉你:从2009到2019,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发布时间:2020.06.10 阅读量:22,292

采样说明:

2009年数据采样为中国30省(直辖市)15-24岁未婚青少年,包含在校生和社会青年,有效问卷22288份。调查时间为时一年零两个月(2009.10-2011.02)

2019年数据采样为中国36省(直辖市)在校大学生,有效问卷54580份。调查时间为时三个月(20019.11-2020.02)

考虑到大学扩招情况以及调查对象对待调查问卷的态度变化,我们认为这两份数据是有对比价值的。

整体来看,中国青少年对待性行为的观念是从保守倾向开放的。

同时,性行为的低龄化和地区发达程度成正比,这一结论在数据对比中依然成立,家长们对自已家里的乖孩子应该有一个更客观准确的认识了。

值得欣慰的是数据表明:在性教育方面,国家这十年来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大数据告诉你:从2009到2019,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婚前性行为调查结果

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这一观点的人数从2009年的27.73%降至2019年的11.46%。2019年这一比例在大一时为19.67%,大四时降为2.16%,89%的人在四年时间里改变了主意,这大概就是孩子们成长的代价吧,认清自我的同时更认清了现实。

大数据告诉你:从2009到2019,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自慰情况

2019年有过自慰经历的女生占比为43.43%,男生为86.53%,男生是女生的两倍。

首次自慰平均年龄为14.66岁,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8.52岁。意味着大部份人只能克制自已的欲望四年,14-18岁这四年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间,主要是建立正确爱情观的关键时间点,家长和老师应该更重视这个时间段的性教育问题。能谈的要谈,不能谈的创造机会也要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等机构表示: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性教育会使初次性行为时间提前,反而有证据表明性教育能够使初次性行为时间推迟,并能取得以下成果:性行为发生频率降低、性伴侣数量减少、危险性行为减少、避孕措施使用增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2018)

也就是说没有受过性教育的孩子更容易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进行危险性行为!

2009年有多个性伴侣的青少年比例为20.3%,2019年大学生有过的性伴侣平均数量为3.14人。如果贞洁也算是封建思想余毒的话,已基本肃清。

大数据告诉你:从2009到2019,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次性行为调查结果

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从19.56岁降至18.52岁,10年期间降了整整一岁!

在大学毕业时,有76.41%的人谈过恋爱,52.85%的人发生过性行为,恋爱中的大学生有69.16%发生了性行为。占比7成,比例相当高。如果你的孩子在大学期间交了女朋友,不管他们之间会不会发生什么,一定要让告诉他使用安全套。

大数据告诉你:从2009到2019,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日常性行为避孕情况

2009年首次性行为中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为48.8%,2019年这个比例升至84.39%。然而在后续的每次性行为均采用避孕措施的大学生仅有56.98%,也就是说32.48%的人在第一次性行为避孕后不再避孕。这是上了船就不再负责了吗?还是通过某度了解到了诸多野生伪公知提供的不需要避孕就能避孕的伪科学方法?

2009年有过性行为的青少年中,意外怀孕占比21.3%,2019年在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只有5%左右的大学生曾经历过意外怀孕。这一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的性教育还是略有成效的。

在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2009年60.5%,2019年为76.64%。使用紧急口服避孕药的从8.2%升至10.07%。差距不大,表明10%的青少年还是情不自禁之下意外地偷尝了彼此。

大数据告诉你:从2009到2019,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安全套是唯一一种既能避免怀孕,又能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方式,是世卫组织建议青年人首选的避孕方法。